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匠心铸重器 强劲“中国心” 走近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

发布时间:2024-07-28 20:25:38 |   作者: 爱游戏体育游戏官网
商品详情

  “皇冠”,航空发动机更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研制集中了现代工业最尖端的技术和最先进的成果。

  两年前,中国航展首场发布会透露,歼-20战机用上了国产发动机,引发关注。发布者说,歼-20用上了“中国心”,这个心,是心脏的“心”!

  “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重要体现。”9月1日,习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寄予厚望。“李志强班”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李志强的名字命名,主要负责航空发动机总体装配工作。去信的8名职工代表在信中主要汇报了十年来在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航空发动机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表达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的决心。近日,记者前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采访了写信发起人李志强及部分同事。

  2013年8月30日下午,李志强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在总装工段紧张忙碌着。正在黎明公司考察的习来到车间,微笑着与李志强握手。李志强激动地大声说:“,您好!欢迎您莅临黎明公司,我们是总装班——发动机装配的最后一道工序。”

  李志强回忆:“当时,仔细地了解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生产情况,问得很细、很专业,叮嘱我们‘你们的工作很重要也很光荣。’这段记忆我时常想起,这辈子都无法忘记。”他反复咀嚼“重要”“光荣”这两个关键词,觉得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理解:“重要”,是因为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重要体现;“光荣”,是因为航发人生逢伟大时代、从事报国事业,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努力为航空发动机事业做出贡献,在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贡献力量。“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转眼已是十年。在李志强看来,习当年对大伙儿的工作既有肯定、也有期望,“这些年,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想与习分享这份喜悦。针对习当时关心的型号进展,我们也进行了汇报。”

  无论是十年前的面对面交流,还是十年后的书信往来,都是一段宝贵经历。“习始终关心奋战在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让我们既温暖又振奋。”对于有幸去参加了的“李志强班”装配修理钳工张鹏飞而言,不变的是习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期待、鼓励和厚望,变化的是航空发动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子,“这与科研战线同志们付出的大量心血密不可分”。

  中国航发黎明总装工段党支部书记蔡特认为,习回信中提到“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这不单单是对“李志强班”同志们提出的殷切希望,更是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和航发人提出的新要求。习给予了航空发动机事业极大的肯定、鼓舞和鞭策,全体航发人必将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努力学习新的业务和知识,逐步的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不负重托,珍惜荣誉,再创佳绩。

  “国家对航空发动机的振兴寄予厚望,作为一名航发人,深感承担着重大使命和责任。”李志强表示,所谓“使命”,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勇攻关、敢担当;所谓“责任”,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耐心、专注、精益求精。

  为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技术创新攻关,黎明公司坚持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各类平台。牵头成立“李志强劳模工作室”后,李志强和班组成员、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创新研究、传帮带教,改造工装设备,培养职工专长,带动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活动。

  研制工装工具300余件,拉动各层次技术、生产骨干开展技术创新项目3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30余个,先后解决装配技术难题50余项……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李志强带领班组为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做出的积极贡献。他们还结合每一个装配点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创新,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精益改善活动。

  “航空发动机的质量关系着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注重细节、孜孜不倦。”李志强说。

  “就要退休了,说句心里话,对这个职业线岁的李志强总感觉自己还年轻,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眼下,他最大的心愿是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航空发动机的装配技能、绝招绝活传给更多年轻人,促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协助引领班组迎接新的挑战、实现新的突破,“守住阵地,站好最后一班岗”。

  “守阵地、攻山头”是军人的永恒信念。与航空发动机结缘,本不在李志强的人生计划之列。1983年,19岁的李志强从部队退伍,本来想去当警察,却被在黎明公司工作的父亲“拦”了下来。李志强的父亲也是军人出身,亲历过装备落后、艰苦残酷的战争岁月,希望儿子能在和平年代为国防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脱下军装,换上工装。初到装配车间,李志强被发动机外密密麻麻排布的管路、电缆“震”住了。从分不出首尾到大致熟悉,他只花了一年时间,比常人快一倍。“没什么诀窍,全凭舍得下苦功。”李志强笑称,自己特别喜欢接受挑战,“干点别人干不了的,越研究越有意思”。

  “不懂就问,不会就记。”熟悉李志强的人都知道,他上衣兜里总是揣着小本子,大伙儿开玩笑叫它“武功秘籍”。这是李志强自学徒阶段起养成的习惯,效仿的是早年间厂里的全国劳模马德有。他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便追着老师傅虚心求教,就是要在岗位上干出个样子来。“零基础”的他并不畏难,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不仅自学了机械装配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还参加了管理专业全部课程学习。

  在李志强看来,“能装配”和“会装配”是两码事。“好比搭积木,如果只是‘能’,积木搭好后可能就会倒,只有‘会’,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时更短。”经过长期实践锻炼,李志强熟练掌握了多种型号发动机的装配技能,成为航空发动机装配的行家里手。

  李志强的“绝技”,来自公司的长期培养,也来自他工作中的日积月累和追求创新。为确保发动机部件安装调试质量,规范装配操作,李志强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操作经验,利用小本子积累总结提炼了一套具体的调整步骤与操作技法,在班组推广,被称为“李志强调整法”。

  从“工作”到“事业”,李志强经历了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起初,装配完成、试车合格、任务交付,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他并未去深究背后的意义。渐渐地,随着承担的型号任务越来越多,对“国之重器”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看到一架架飞机振翅高飞、直冲云霄,他不由得心生自豪。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时,飞越广场的战机中,就有部分发动机出自这里。“通过自己双手装出来的发动机,成为国防战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心情真的难以形容,就像看到老朋友、老战友,既亲切又激动。”在他看来,当兵是为了保卫国家;装配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打造强劲“中国心”,是为了强大祖国空军、捍卫祖国蓝天。

  组装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浩大工程,共需装配数万个零件,零件间的衔接异常精细,堪称迫近极致的工艺技术。

  蔡特告诉记者,装配环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周期短,二是工作强度大,三是质量要求高。“装配环节是发动机制造的最后一环,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周期里将高质量的产品交付完成。与其他环节相比,装配工序直面客户,承受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会更大。”

  “这些特点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相应要求。”蔡特进一步解释道,首先,注重创新,大力开展AEOS(中国航发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推进航空发动机制造数字化转型,建成一批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改变过去传统的操作模式,大大提升了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其次,日常操作的基础性要求绝对不能含糊,比如对技术文件的理解、规范性操作、班组管理规定等,都必须一丝不苟执行;最后,注重文化传承,不断提升员工的意志品质,打造一支技术、作风都过硬的装配“铁军”。

  在发动机总体装配、管路分析方面,经常会遇到一些装配技术难题。李志强勇于攻坚克难,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近年来,他在提升生产效率,缩短班组生产周期方面不断开展攻关工作:一方面,按照数字化转型和精益生产要求,细化总装装配的操作工序,控制每道工序时间,实现了接力作用、持续生产。另一方面,根据班组员工的装配技能和熟练程度,充分发挥人员特点和优势,提升了班组的综合能力,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未来战场,国产战机作战半径要更大,反应速度要更快,这就要求发动机推力更大,可靠性更高。”航空发动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装配生产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可靠,制造过程必须一次成功、不能有任何瑕疵。

  为了打造装配“铁军”,李志强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装配操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带动班组职工共同学习提高。班组广泛开展人员挖潜活动,采取个性培养、师徒结对、技术互助、绝招共享等方法,力求将每一名员工都培养成综合素质强、技能技艺水平高、满足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航空报国的志向,严慎细实的作风,一次成功的理念,攻坚克难的品质,这是“李志强班”作为装配“铁军”实践出的工作信条。无论是破难题,还是攻技术,大家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是军令,把每一次装配都当成是考验,这也是他们打赢各场“战役”的必胜法宝。班组将工作信条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相融合,与装配特点相贯通,展现了“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兢兢业业、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善于学习、刻苦钻研的真实本领,立足岗位、争创一流的不懈追求,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航空发动机行业有句行话,叫“后墙不倒”,意思是:科研攻关、生产交付的时间节点必须牢牢守住。节点近在眼前,不可能也不允许按下“暂停键”。每一次任务都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李志强班”就是发动机总装交付的一道“后墙”。

  “不讲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借口,面对困难,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想办法解决。李师傅不光是班组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全厂的一面旗帜。我们内部有个说法,人人都成为李志强,才是名副其实的‘李志强班’。”蔡特说。

  中国航发黎明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涡轮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的“摇篮”。今年7月,中国航发集团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邵林到中国航发黎明实地调研,一面刻有劳模、先进以及其他突出贡献者的金属浮雕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国为重、家为轻,择一事、终一生。今年是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2周年。从修理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发,老一辈航发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如今,战鹰振翅腾飞,但航发人“誓把先进航空发动机搞出来”的信仰坚定如初,夜以继日、战天斗地的精神历久弥坚。“在‘李志强班’车间里,我看到大家的眼睛里真的有光,都铆足了一股劲儿!”邵林说,由于长期弯腰装配,李志强和不少同事都落下了腰痛的病根。

  国之重器,举国关注。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精密的工业产品之一,航空发动机研制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中国要在这一领域形成强大自主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任重道远。

  越是艰难时,越是期待高,越需人心齐,越需风气正。“航空发动机事业需要政策、技术、质量、生产、人才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支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基础而持久的保障。”邵林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航空发动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必须把监督挺在前面,为千千万万航发人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精准有力强化政治监督。中国航发集团纪检监察组聚焦习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握“加快自主研制”这一关键,不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今年9月起,集团纪检监察组开展集团年度重点任务政治监督专项检查,围绕2023年政治监督工作台账中的8项重点任务,从“责任履行、工作作风、推进实效”三个方面,重点监督各级党组织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推动整改。今年以来,集团纪检监察组还牵头会同党组巡视办、财务部、审计与法律事务部和相关职能部门,聚焦巡视、审计等反馈的问题整改及措施落实情况,专题开展联合监督检查。

  多向发力做实日常监督。中国航发集团纪检监察组聚焦物资采购、招投标等领域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强科研领域、采购领域等的廉洁风险防控,结合实际制定《廉洁风险防控责任清单》,逐步构建“分岗查险、分险设防、分权制衡、分级预警、分层追究”机制。

  牢牢把握“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中国航发集团近期出台新版容错纠错实施办法,推动容错纠错与长效防错并举,大力弘扬保护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

  “早日研制出独立自主、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航空发动机,是中国航发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最好体现。”邵林表示,将牢记“国之大者”,把对习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作为“头等大事”,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廉洁、合规、高效推进,确保方向不跑偏、发展不走样,为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清障护航。(记者:管筱璞柴雅欣)

  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航空发动机更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研制集中了现代工业最尖端的技术和最先进的成果。

  两年前,中国航展首场发布会透露,歼-20战机用上了国产发动机,引发关注。发布者说,歼-20用上了“中国心”,这个心,是心脏的“心”!

  “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9月1日,习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寄予厚望。“李志强班”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李志强的名字命名,主要负责航空发动机总体装配工作。去信的8名职工代表在信中主要汇报了十年来在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航空发动机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表达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的决心。近日,记者前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采访了写信发起人李志强及部分同事。

  2013年8月30日下午,李志强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在总装工段紧张忙碌着。正在黎明公司考察的习来到车间,微笑着与李志强握手。李志强激动地大声说:“,您好!欢迎您莅临黎明公司,我们是总装班——发动机装配的最后一道工序。”

  李志强回忆:“当时,详细了解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生产情况,问得很细、很专业,叮嘱我们‘你们的工作很重要也很光荣。’这段记忆我时常想起,这辈子都无法忘记。”他反复咀嚼“重要”“光荣”这两个关键词,觉得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理解:“重要”,是因为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光荣”,是因为航发人生逢伟大时代、从事报国事业,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努力为航空发动机事业做出贡献,在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贡献力量。“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转眼已是十年。在李志强看来,习当年对大伙儿的工作既有肯定、也有期望,“这些年,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想与习分享这份喜悦。针对习当时关心的型号进展,我们也进行了汇报。”

  无论是十年前的面对面交流,还是十年后的书信往来,都是一段宝贵经历。“习始终关心奋战在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让我们既温暖又振奋。”对于有幸参与其中的“李志强班”装配修理钳工张鹏飞而言,不变的是习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期待、鼓励和厚望,变化的是航空发动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子,“这与科研战线同志们付出的大量心血密不可分”。

  中国航发黎明总装工段党支部书记蔡特认为,习回信中提到“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这不仅仅是对“李志强班”同志们提出的殷切希望,更是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和航发人提出的新要求。习给予了航空发动机事业极大的肯定、鼓舞和鞭策,全体航发人必将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努力学习新的业务和知识,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不负重托,珍惜荣誉,再创佳绩。

  “国家对航空发动机的振兴寄予厚望,作为一名航发人,深感承担着重大使命和责任。”李志强表示,所谓“使命”,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勇攻关、敢担当;所谓“责任”,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耐心、专注、精益求精。

  为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技术创新攻关,黎明公司坚持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各类平台。牵头成立“李志强劳模工作室”后,李志强和班组成员、相关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创新研究、传帮带教,改造工装设备,培养职工专长,带动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活动。

  研制工装工具300余件,拉动各层次技术、生产骨干开展技术创新项目3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30余个,先后解决装配技术难题50余项……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李志强带领班组为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做出的积极贡献。他们还结合每一个装配点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创新,在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精益改善活动。

  “航空发动机的质量关系着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注重细节、孜孜不倦。”李志强说。

  “就要退休了,说句心里话,对这样一个职业线岁的李志强总感觉自己还年轻,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眼下,他最大的心愿是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航空发动机的装配技能、绝招绝活传给更多年轻人,促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协助引领班组迎接新的挑战、实现新的突破,“守住阵地,站好最后一班岗”。

  “守阵地、攻山头”是军人的永恒信念。与航空发动机结缘,本不在李志强的人生计划之列。1983年,19岁的李志强从部队退伍,本来想去当警察,却被在黎明公司工作的父亲“拦”了下来。李志强的父亲也是军人出身,亲历过装备落后、艰苦残酷的战争岁月,希望儿子能在和平年代为国防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脱下军装,换上工装。初到装配车间,李志强被发动机外密密麻麻排布的管路、电缆“震”住了。从分不出首尾到大致熟悉,他只花了一年时间,比常人快一倍。“没什么诀窍,全凭舍得下苦功。”李志强笑称,自己很喜欢接受挑战,“干点别人干不了的,越研究越有意思”。

  “不懂就问,不会就记。”熟悉李志强的人都知道,他上衣兜里总是揣着小本子,大伙儿开玩笑叫它“武功秘籍”。这是李志强自学徒阶段起养成的习惯,效仿的是早年间厂里的全国劳模马德有。他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便追着老师傅虚心求教,就是要在岗位上干出个样子来。“零基础”的他并不畏难,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不仅自学了机械装配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还参加了管理专业全部课程学习。

  在李志强看来,“能装配”和“会装配”是两码事。“好比搭积木,如果只是‘能’,积木搭好后可能就会倒,只有‘会’,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时更短。”经过长期实践锻炼,李志强熟练掌握了多种型号发动机的装配技能,成为航空发动机装配的行家里手。

  李志强的“绝技”,来自公司的长期培养,也来自他工作中的日积月累和追求创新。为确保发动机部件安装调试质量,规范装配操作,李志强通过你自己多年的实际操作经验,利用小本子积累总结提炼了一套具体的调整步骤与操作技法,在班组推广,被称为“李志强调整法”。

  从“工作”到“事业”,李志强经历了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起初,装配完成、试车合格、任务交付,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他并未去深究背后的意义。渐渐地,随着承担的型号任务慢慢的变多,对“国之重器”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看到一架架飞机振翅高飞、直冲云霄,他不由得心生自豪。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时,飞越广场的战机中,就有部分发动机出自这里。“通过个人双手装出来的发动机,成为国防战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心情真的难以形容,就像看到老朋友、老战友,既亲切又激动。”在他看来,当兵是为了保卫国家;装配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打造强劲“中国心”,是为了强大祖国空军、捍卫祖国蓝天。

  组装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浩大工程,共需装配数万个零件,零件间的衔接异常精细,堪称迫近极致的工艺技术。

  蔡特和记者说,装配环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周期短,二是工作强度大,三是质量发展要求高。“装配环节是发动机制造的最后一环,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周期里将高质量的产品交付完成。与别的环节相比,装配工序直面客户,承受的压力在某一种意义上会更大。”

  “这些特点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相应要求。”蔡特进一步解释道,首先,注重创新,大力开展AEOS(中国航发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推进航空发动机制造数字化转型,建成一批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改变过去传统的操作模式,极大的提升了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其次,日常操作的基础性要求一定不可以含糊,比如对技术文件的理解、规范性操作、班组管理规定等,都必须一丝不苟执行;最后,注重文化传承,不断的提高员工的意志品质,打造一支技术、作风都过硬的装配“铁军”。

  在发动机总体装配、管路分析方面,经常会遇到一些装配技术难题。李志强勇于攻坚克难,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近年来,他在提升生产效率,缩短班组生产周期方面不断开展攻关工作:一方面,按照数字化转型和精益生产规格要求,细化总装装配的操作工序,控制每道工序时间,实现了接力作用、持续生产。另一方面,根据班组员工的装配技能和熟练程度,充分的发挥人员特点和优势,提升了班组的综合能力,大幅度的提升了装配效率。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未来战场,国产战机作战半径要更大,反应速度要更快,这就要求发动机推力更大,可靠性更高。”航空发动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装配生产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可靠,制作的完整过程必须一次成功、不能有任何瑕疵。

  为了打造装配“铁军”,李志强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装配操作经验丝毫没有保留地教给徒弟,带动班组职工一同学习提高。班组广泛开展人员挖潜活动,采取个性培养、师徒结对、技术互助、绝招共享等方法,力求将每一名员工都培养成综合素养强、技能技艺水平高、满足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航空报国的志向,严慎细实的作风,一次成功的理念,攻坚克难的品质,这是“李志强班”作为装配“铁军”实践出的工作信条。无论是破难题,还是攻技术,大家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是军令,把每一次装配都当成是考验,这也是他们打赢各场“战役”的必胜法宝。班组将工作信条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相融合,与装配特点相贯通,展现了“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兢兢业业、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善于学习、刻苦钻研的真实本领,立足岗位、争创一流的不懈追求,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航空发动机行业有句行话,叫“后墙不倒”,意思是:科研攻关、生产交付的时间节点必须牢牢守住。节点近在眼前,不可能也不允许按下“暂停键”。每一次任务都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李志强班”就是发动机总装交付的一道“后墙”。

  “不讲任何条件,没有一点借口,面对困难,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想办法解决。李师傅不光是班组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全厂的一面旗帜。我们内部有个说法,人人都成为李志强,才是名副其实的‘李志强班’。”蔡特说。

  中国航发黎明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涡轮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的“摇篮”。今年7月,中国航发集团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邵林到中国航发黎明实地调研,一面刻有劳模、先进以及其他突出贡献者的金属浮雕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国为重、家为轻,择一事、终一生。今年是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2周年。从修理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发,老一辈航发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如今,战鹰振翅腾飞,但航发人“誓把先进航空发动机搞出来”的信仰坚定如初,夜以继日、战天斗地的精神历久弥坚。“在‘李志强班’车间里,我看到大家的眼睛里真的有光,都铆足了一股劲儿!”邵林说,由于长期弯腰装配,李志强和不少同事都落下了腰痛的病根。

  国之重器,举国关注。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精密的工业产品之一,航空发动机研制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中国要在这一领域形成较为强大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争创世界一流,任重道远。

  越是艰难时,越是期待高,越需人心齐,越需风气正。“航空发动机事业需要政策、技术、质量、生产、人才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支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基础而持久的保障。”邵林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是航空发动机事业高水平发展的坚实保障,必须把监督挺在前面,为千千万万航发人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精准有力强化政治监督。中国航发集团纪检监察组聚焦习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握“加快自主研制”这一关键,不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今年9月起,集团纪检监察组开展集团年度重点任务政治监督专项检查,围绕2023年政治监督工作台账中的8项重点任务,从“责任履行、工作作风、推进实效”三个方面,重点监督各级党组织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并推动整改。今年以来,集团纪检监察组还牵头会同党组巡视办、财务部、审计与法律事务部和相关职能部门,聚焦巡视、审计等反馈的问题整改及措施落实情况,专题开展联合监督检查。

  多向发力做实日常监督。中国航发集团纪检监察组聚焦物资采购、招投标等领域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强科研领域、采购领域等的廉洁风险防控,结合实际制定《廉洁风险防控责任清单》,逐步构建“分岗查险、分险设防、分权制衡、分级预警、分层追究”机制。

  牢牢把握“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中国航发集团近期出台新版容错纠错实施办法,推动容错纠错与长效防错并举,大力弘扬保护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

  “早日研制出独立自主、技术先进、质量放心可靠的航空发动机,是中国航发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最好体现。”邵林表示,将牢记“国之大者”,把对习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作为“头等大事”,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廉洁、合规、高效推进,确保方向不跑偏、发展不走样,为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清障护航。(记者:管筱璞柴雅欣)


上一篇:【48812】风力发电--户用型风景互补体系

下一篇:日喀则市萨迦县的藏红花丰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