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运满半年来,各项运行参数和远程智能控制技术获得全面验证,极大促进并提升了长输管道科学技术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
大功率压缩机组作为天然气工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因其技术门槛高、制造难度大,长期以来,国外产品在我国天然气管输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大功率压缩机组智能控制技术作为机组“大脑”,更是长期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然而,面对这一挑战,管道人没有退缩,迎难而上,积极寻求突破。
2012年,在西气东输二线这一世界上最为浩大的管道工程建设中,中国大功率压缩机组实现国产化,国产压缩机开始在我国天然气管输行业中崭露头角。国产大功率电驱压缩机组在2016年陕京四线建设中首次得到全面工业化应用。此后,在国家管网集团科技数字化战略引领下,北京管道公司承担起“国产压缩机组智能控制提升研究”这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启智能控制技术的研发之路。
公司经过前期的充分酝酿与科学论证,于2021年12月7日在内蒙古分公司托克托作业区组建了以副主任王志勇牵头的研究团队,与沈鼓集团、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企业及高校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智能控制提升项目攻关。团队锚定最高目标,誓要实现“一键启站,智能运行”功能,提升站场智能化控制水平,降低运行风险,减少运行成本。
面对这一世界尖端核心技术,团队展现出了“敢为人先、一往无前”的精神。他们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另辟蹊径,创造性开创另一条技术路线,从根本上改变压缩机控制方式。为此,他们在150多个关键节点上实施了自动化控制流程改造,对国产压缩机组沈鼓集团开发的控制程序代码进行了超过90%的重构……
经过两年多艰苦努力,项目团队对托克托作业区24套设备、2620个探测器、20个控制管理系统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优化。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加了传感设备和控制器,调整了控制逻辑,并实施了分层控制策略。在压缩机机组并网建模过程中,王志勇团队创新性提出使用单机压力控制器、汇入/汇出压力控制器等六大控制器联动的自动加载并网方法,使得在相同工况下,托克托压缩机机组并网耗时由国际上先进设备的225分钟缩短至20分钟,达到了国际先进机组并网耗时8%的惊人速度……
如今,即便在500多公里外的调度人员也能在现场无人值守条件下,通过输入简单参数,实现对各作业区“一键启站,智能运行”的指令操作。同时,智能控制管理系统能自动识别并快速处置各种不正常的情况,作出最优最快的正确选择。
工程师付远鹏自豪地说:“得益于这套先进的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我们好像拥有了一位有几十年丰富工作经验、‘24小时×365天’全年无休的工程师。它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所有不正常的情况,使我们从过去的监屏值守变为待机值班,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误操作风险,确保了安全生产,还减少了操作人员,极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2023年12月21日,国产压缩机组智能控制提升项目成功通过验收。第三方的科技检验判定的结论是:此项目达到“整体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水平。
对此,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科学普及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伟林作了进一步阐明:“该项目在压缩机自动并机、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出厂性能曲线进行修正、压缩机性能参数预测、转速和功率控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压缩机组生产制造厂家代表,沈鼓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张勇坦言:“该项目在对压缩机和辅助设备自动控制技术深度优化基础上,首次将AI技术应用到压缩机控制中,使压缩机组控制更精准、更高效,运行更安全、更可靠,为未来深入开发智能化压缩机组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这些评价不仅是对项目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在大功率压缩机组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取得巨大进步的一致认可。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院长杨明军教授表示,AI是目前科技发展的高峰,它不单单是ChatGPT Sora人工智能向传统产业赋能,也是国内大学目前专注在做的事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是作为科技工作人员的荣耀。该项目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智能+”——领先他人的工作。
从中我们显而易见,油气长输管道大功率压缩机组智能控制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我国天然气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我国天然气管网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推广,相信中国天然气工业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据内蒙古分公司党委书记程飞介绍,目前“一键启站,智能运行”功能让分公司各压气站场智能化运行水平显著提升,国产压缩机组并网时间由过去的4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降至现在的20分钟,由原来的启机需3∽4人操作或4∽5人值班减少到目前的1人操作或值班,而跨越1083公里的陕京四线,作为“全国一张网”和首都“城市供气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有超过2770万立方米天然气从托克托作业区增压后输送至京津冀及内蒙古地区,造福着沿线的国计民生。
7月4日,记者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了解到,由该公司承担的钻井液用重晶石粉密度标准样品项目通过了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最终审查。
“如何在石化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做起,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绿色化学品技术优势,敲开了‘新质生产力’之门。”7月9日,吉林石化研究院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韩小平在介...
近日,在山东省东营市第四届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上,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团队凭借“绿色智能广谱自降解暂堵剂”项目的优异表现,荣获团队组二等奖。
近日,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AI去噪与AI速度推理等人工智能地震处理技术在东北油气分公司龙凤山三维开发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将地震资料处理周期从以往的2个月缩短至1周。这是该技术首次实际...
碳达峰、碳中和是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面对现代能源体系,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会面临哪些挑战,行业内又会有哪些创新机遇?在日前于陕西西安举行的中国能源·化工强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指...
7月11—12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天然气技术与装备交流大会在西安举行。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创造新质生产力,助力能源高水平发展”大会主题,...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邮编:100120
上一篇:【48812】核电“最强外表”汹涌清洁动力“新质出产力”_ 龙虎网
下一篇:这家央企以技术创新推动天然气余压发电规模化运用